上有天堂,下有蘇杭,蘇州的詩詞太多了,任何一個詩人來到蘇杭,不吟詩兩首,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玩筆桿子的,別說詩人了,就普通人到了蘇杭,體內也會有一股詩情畫意冉冉升起。
楓橋夜泊——張繼
月落烏啼霜滿天,江楓漁火對愁眠。
姑蘇城外寒山寺,夜半鐘聲到客船。
要說寫蘇州的詩詞,在我心中這是第一位,可以稱得上是無人不知,無人不曉。不僅國內知名,在亞洲其他一些漢文化圈的國家,這首詩也是必讀之一。
張繼這個人流傳下來的詩不多,他可以榮獲“憑借一首詩留名千古”獎。
詩中所謂姑蘇,就是蘇州的別稱,因為蘇州城西南有姑蘇山而得名,我們看金庸小說《天龍八部》,大名鼎鼎的姑蘇慕容,就是指的這里。
這首詩記錄的是一段羈旅,唐玄宗天寶十二年,張繼進士及第,十四年,安史之亂爆發,皇帝都西逃了,這官還有什么好當的。于是一大批文士為了避難,都逃到了相對安寧的江南地區,張繼就是其中之一。
時值秋天,張繼泊船到姑蘇城外,江南水鄉柔美的夜景,觸動了張繼的詩情,也觸動了他心中的旅愁,于是,寫下了這首了不起的《楓橋夜泊》。
“愁”
月落烏啼霜滿天:起句首先點明了時間,從月落可以知道,這是一個夜晚。層次非常分明,先寫月落,是眼前所見;再寫烏啼,是耳中所聽;最后寫霜滿天,這是身體所感。
月亮已經沉落下去,整個時間都是灰暗的一片,霜氣布滿了天宇,樹上的棲息的烏鴉被驚醒,發出幾聲啼叫。
霜是落在地上的,怎么可能滿天呢,這不符合自然規律,卻完全符合詩人的感受:秋葉,月落,有霜,詩人獨自一人在小舟上,更感覺四周的霜氣逼向自己,再加上幾聲烏啼,怎能不感受到徹骨的寒意。
江楓漁火對愁眠:詩人為什么會感受到寒意?不僅僅是因為天氣寒冷,更是因為心中有愁。
“江楓”這個詞的解釋有爭議,或說江邊楓樹,或說楓橋,但是讀者不必在意,因為詩人要傳達的不是具體的事物,而是意象。
透過茫茫的霜氣,詩人看到了江邊若隱若現的楓樹側影,還有不遠處的江面上,星星點點的漁火。前面說了,整個世界都是灰暗的一片,所以這里的漁火,就被襯托得格外醒目。
“江楓”和“漁火”,是靜與動、明與暗、江邊與江上的對比,既生動,又強烈。在這種對比之中,突然出現了一個人,一個對愁而眠的人。
對愁眠,自然是睡不著的,孤獨的詩人,在暗夜之中,面對月落烏啼,滿天霜氣,能陪伴著他的,只有靜默的江楓和星點漁火,怎么不引起心中的愁緒,怎么可能入眠呢?
姑蘇城外寒山寺,夜半鐘聲到客船:前兩句寫景,密集地運用了六種近在眼前的景象,勾勒出了一幅淡淡愁云的圖畫。接下來這兩句,視角突然拉開,到了遠處的寒山寺,和寺中傳來的鐘聲。夜深人靜時候的鐘聲啊,是特別清亮悠揚的,這也從側面襯托出了夜的靜謐,每一次撞擊出的鐘聲,也撞擊在詩人的心中,他滿腔難以言表的愁緒,都在這鐘聲里面。
景物,大家都能看到,算不上出奇,寒山寺的夜半鐘聲,大家也都能聽到,也算不上出奇。但是張繼這一筆,把原本獨立的景物,和夜半鐘聲完美融合到了一起,才使得這首詩從單純的景,變成了一件藝術品。
評論